圣彼得堡国立大学2024招生简章本硕100%入系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建有20个宿舍楼,分别座落在圣大的两个教学区——彼得宫和瓦希里岛。学校中近一半科系如:新闻系、法律系、语言系等位于圣彼得堡的最大岛——瓦西里岛上。其余各系则星罗于彼得堡市内及彼得堡的卫星城、大学城、普希金城等地,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大学。
预科一年,本科-四年,硕士二年,博士三年
住宿费:500-800元人民币/月(取决于房间类型)
(因卢布与人民币汇率波动以上费用将略有变化)
学校发展: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欧拉、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巴甫洛夫、切比雪夫、布尼亚科夫斯基、楞次、果戈里、佩雷尔曼执教于此,斯托雷平、列宁、克伦斯基、屠格涅夫、马尔科夫、李雅普诺夫、波波夫、朗道、普京、梅德韦杰夫就读于此。大学在建立之初就致力于科技和人文的研究,培养为俄罗斯带来发展与变革的人才,是俄罗斯重要的科研、文化、教育中心。
圣彼得堡大学是俄罗斯第一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所)开始举办中学生汉语奥林匹克竞赛的大学。根据专家鉴定的结果,该项奥林比克竞赛获得了二级水平,并且进入了俄罗斯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的名单。这意味着该项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者不仅在进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时有优势,在申请俄罗斯其他高校时也有优势。
在俄罗斯史册上,这所大学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士和科学家,为世界和人类科技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1869年3月6日,毕业后留校任教的门捷列夫在俄国化学学会的会议上宣读了他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并创立了化学元素周期系。
1895年5月7日,毕业于该校物理数学系的波波夫在俄国物理化学学会上发布了他发明的世界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同年,还制成了雷电指示器,成为世界无线电通讯的发明者。
190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巴甫洛夫,也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毕业生。他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唯物主义学说、现代最大的生理学派和生理学研究新方法。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总理梅德韦杰夫都毕业于该校法律系。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诺贝奖获得者
1、 伊万·巴甫洛夫
生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出色成果而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他提出的一套完整的概念使人们对人类的身体有了重新的认识,提出了对人体潜力以及对周围环境适应性的问题。这是俄罗斯科学家获得的第一个奖项.
2、 埃黎耶·梅契尼可夫
生物学家,吞噬作用和胞内消化作用的先驱者。对人体的免疫性和老化的不同方面进行过研究。1908年,因为对免疫理论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释了人类为什么对传染病有免疫力以及免疫程度是什么样的.
3、尼古拉·谢苗诺夫
物理化学家,化学物理奠基人之一。1956年因研究化学动力学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所提出的链反应理论能更进一步解决理论化学中的一大问题,即反应能力和参加反应的结构分子之间的关系.
4、列夫·朗道
物理理论学家,学术流派创始人。1962年因凝聚态特别是液氦的先驱性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所研究的材料对量子理论以及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和自然属性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5、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
物理学家,当代物理学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即量子电子学的创始人之一。1964年,由于其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使得可以在激光学基础上制造振荡器和放大器.
6、瓦西里·列昂季耶夫
经济学家。1973年由于其“投入产出理论”的研究及该理论在重大经济学问题中的应用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所提出的模型涉及经济活跃性对周围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即环境污染被列为一个独立的部分.
7、 列昂尼德·坎托罗维奇
数学家和经济学家,线性编程奠基人之一。1975年由于其对最佳资源配置理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8、 约瑟夫·布洛茨基
诗人、散文家、剧作家。1987年,由于其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布罗茨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此外,布洛茨基还在美国和英国的大学教授俄罗斯文学史、诗歌理论和其他课程,同时从事俄语文学作品的英文翻译工作.
9、克里斯托弗·安东尼奥·皮萨里德斯
塞浦路斯希腊族英国经济学家。由于其在市场搜寻理论和宏观经济方面的突出贡献而为人所知。2010年由于其使用搜索模型进行的市场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俄合作机制
2019年10月,中俄迎来两国建交70周年,同时,也将迎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成立20周年。建交70年来,中俄两国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的成立更是使中俄两国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更上一层楼。
加强中俄教育合作意义非凡:
俄罗斯联邦是中国长期的、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中俄两国紧紧相邻,边境线长达3000多公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历史因素导致中俄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密不可分。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的教育模式向苏联学习;2019年6月,中俄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势必走上新高度,两国教育的相互交融与持续合作势必会成为未来长期的基本趋势。
近几年,中俄互派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俄的中国留学生已接近3万余人。通过教育服务市场来开展中俄教育合作有着广阔前景和巨大的空间。中国与俄罗斯的教育合作有利于引进俄罗斯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俄罗斯优质的教育放法与教育品牌,能够加速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教育资源、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当今大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中俄的教育合作恰恰能够培养国际化人才,中国需要涉外型、复合型人才,中俄教育合作的意义十分突出。
中俄教育合作机制持续完善:
教育是国家大计,是文明之本。中俄之间的教育合作能够极大地增加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了解。1992年,中俄两国政府就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文化合作协定》,该协定提出了互派学者专家、提供奖学金、签订学位学历互认协议、建立高等院校间直接联系、互换教科书、互相学习对方语言等。
2000年12月,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签署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谈纪要》。随着两国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2007年,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改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从此涵盖更广泛的领域。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及其下设的教育委员会为中俄教育合作交流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俄教育合作成果颇丰:
人员交流是人文交流的主要形式,留学生的交流是教育合作的主要内容。1995年中国与俄罗斯政府签订《中俄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按照协议规定,中国高中生或者获得职业高中、中专、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毕业证者,一律可以申请留学于俄罗斯高校,从此中俄留学生数量显著增长。中俄签署的《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中俄两国互派留学生数量要达到10万人。在国家的各项政策的支撑下,中国赴俄留学生日益增多,目前中国留俄学生近3万余人,俄罗斯留中学生近2万余人。
中俄语言交流已经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2005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学习汉语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习俄语的协议》提出,互派语言专家教授俄语和汉语、互派留学生、互换教材、支持俄语和汉语中心开展工作、举办语言大赛等具体内容,极大地促进了中俄语言教学合作。
中俄高校间的合作是中俄教育合作的重要一环。目前,中俄联合成立了11个同类大学联盟以及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高校联盟两个区域性大学联盟。近年来,中俄两国高校间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目前,有150多所俄罗斯高校与中国约600所学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签署了950项合作协议。合作的专业涉及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化学工艺、计算机专业、土地资源管理、金融、工商、农林经济等。
中俄教育合作前景广阔:
随着中俄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继续深化合作、“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中俄对精通两国文化、语言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对于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中俄之间的教育交流势必会更加深入,双向留学规模势必会进一步扩大。随着“国家年”、“语言年”等主题年的设立;“汉语桥”中文比赛、“俄罗斯风采大赛”等比赛的举办,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势必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各项留学优惠政策不断出台,中俄在持续扩大双向留学规模、达成2020年双向留学人数达到10万人目标的同时,将会更加优化留学生专业结构,在航天航空、材料技术、轻工业、电子、通讯等专业培养出各种人才。
随着中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一带一路”的不断推广,中俄留学生将会更加被需要,届时,中俄留学生将会有及其广阔的前景。中俄的教育合作也将会变得更加密切。
![]() |
声明: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其他均来源网络,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